您所在位置:
首页 > 陇检要闻 > 媒眼看陇检 > 正文
媒眼看陇检
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

【媒眼看陇检83】检察日报丨尖山村纪事

时间:2025-04-22 10:45:59  作者: 点击数:

2025年4月20日,检察日报绿海·风景刊发《尖山村纪事》。

《检察日报》截图

2024年4月,受单位安排,我在上湾镇尖山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,从一名检察官助理变身驻村干部,转眼间已有300多天。驻村期间,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,村部院子里的葡萄藤成了我日记本里的书签,它历经多次冻害仍抽出新芽,映射的仿佛就是我在尖山村的点点滴滴——虽历经艰辛,但终获成长。

尖山村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,户籍人口687户2796人,常住人口560户2271人。主要种植小麦、蚕豆、马铃薯、油菜等粮食作物和当归、党参中药材等经济作物。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。这几年收成不好,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选择外出务工改善家庭生活,留在村子里的人百分之八十是老人和孩子。

寒冬时节,村“两委”部署开展冬季安全防范行动。那天我跟随村干部来到独居老人李奶奶家时,屋内浓重的煤烟味呛得人睁不开眼,老人为了节省煤炭,用铁盆烧炭取暖。

“奶奶!你这样生活会出大问题,千万不要再用铁盆生火取暖,你看这家里不是有煤炉吗?安全第一,安全第一,知道了吗?”我蹲在漏风的堂屋,对照《安全排查项目清单》的内容大声地喊给李奶奶听。李奶奶看不清宣传单上的字,还有点耳背,我索性用炭条在地上画起“安全图解”——一个“流泪”的煤气罐和“跳舞”的灭火器。

李奶奶浑浊的眼里泛起笑:“姑娘,你这画得比字明白!”

就这样,一桩“担惊受怕”的安全风波终于在我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归于平静。这一刻,我意识到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用脚底板丈量民情的耐力长跑,是将“炭火会咬人”的忧心,焐成“隐患清零”的安心。那些在雪夜里叩过的门、握过的手、点亮的灯,终将焐热隆冬腊月乡亲们的心。

“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,走进田间地头全是办法。”在尖山村村部的古树下,我们推行“移动小课堂”,在过去的一年里,9场“移动小课堂”开成了“诸葛会”。在蝉鸣如沸的夏夜,村民争辩着光伏板朝向;在桂花飘香的晒谷场,老人为“微菜园”围栏该刷绿漆还是白漆吵得面红耳赤。

那晚,又迎来期待已久的“移动小课堂”活动,随着一声声“来了啊,坐坐坐……”村民们自然而然地围坐在一起,夜话活动正式拉开序幕。

“首先啊,咱们得说说这人居环境整治。”村党支部书记老庆的话语引出今天课堂的主题,“最近村里道路两旁的垃圾清理得怎么样了?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?”

话音未落,村民们纷纷开口,有的建议增加垃圾桶的数量,有的提议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。接着,话题转到了农业生产上。“今年的庄稼都种上了吗?都种的啥?灌溉用水充足不?”村干部张姐关切地问道。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分享着丰收的喜悦,也反映了灌溉不便等问题。

防范电信诈骗也是那天的热点话题。“年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之际,也是诈骗案件发生的高峰,大家可得提高警惕啊。一年到头挣的钱要存进银行,不明链接不要点,不明电话不要接,你一不留神,辛辛苦苦挣的那点钱,就打水漂了,有啥问题来村委会找我们……”

村干部耐心讲解,村民听得津津有味。看着课堂上花白头发的庆书记认真的样子,我仿佛读懂了,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,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、感受最深切,也最聪慧。只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去,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、找到答案。

“小王,你来了,今天我们要到5组,入户核实脱贫户收入,了解了解村情民意。”这是我刚来时真真切切体会的第一件和驻村有关的工作。当时的我对农村环境不熟悉,在处理群众矛盾时总存在方法不对、畏首畏尾的情况,习惯用“官话”去解决问题,群众不信任时有发生,闹出了不少笑话,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。

村干部张姐看到我的窘迫,主动提出带我去村民家里坐一坐、聊一聊、看一看,将“官话”变为“土话”,从“陌生人”转为“家里人”,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。“好的张姐,等我拿个笔记本马上就走……”就这样,我开始了一上午的“串门工作”。

经过一上午入户走访,我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村民的诉求:脱贫户何哥说,家里妻子罹患乳腺癌,了解到村里正在进行低保调整,希望能享受低保政策;小苗目前待业家中,希望村里考虑解决公益性岗位,在待业期间过渡一下;残疾人阿强因长期患病行动不便,不能到县残联进行残疾认证,希望村里协调县残联上门认证……回到村部办公室,我将入户走访的情况汇总后,张姐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召开每天例会。

“今天召开工作例会,主要目的是就上午入户走访的情况进行商议……”每天一例会是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建立的工作制度。通过召开工作例会,就入户走访的情况进行讨论,分析群众存在诉求的主要原因,商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,确保群众的诉求得到有效解决。第一天的驻村工作,就在我醍醐灌顶的醒悟中结束了,也让我找到了方向。

如今,夹在日记本中的葡萄藤已在春风里抽出第二茬新芽,而我这本磨了边角的日记本,仍在记录着我在驻村期间的新故事:大雨天帮李大爷收拾苞米,返乡的牛大哥筹建农家乐,村口大槐树下新添了“民情信箱”……

在这里,我读懂了基层工作没有“终极答案”:唯有把本子攥得更紧、脚步扎得更实、更加持之以恒,才能写好属于我的“驻村日记”。(据王明明驻村日志整理,整理人魏燕。作者单位:甘肃省渭源县人民检察院)

关闭